2025 年新加坡世界游泳锦标赛的跳水池畔,少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当女子单人 10 米台决赛的哨声响起时,无数观众的目光下意识地扫向运动员入口 —— 那个曾在此跳出三个满分动作、让全世界记住 “全红婵” 这个名字的 18 岁少女,此刻正在千里之外的广东队训练基地,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康复训练。
“因伤缺席” 四个字,像一块小石子投入跳水迷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有人惋惜她错失卫冕机会,有人担忧她的职业生涯会受影响,更有人翻出她过去的比赛视频,一遍遍回看那个从湛江小村庄跳出来的女孩,如何用水花消失术惊艳世界。但或许,这次停赛对全红婵而言,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成长的开始 —— 就像前辈高敏说的:“真正的运动员,不是永远站在巅峰,而是懂得在低谷时如何蓄力。”
全红婵的名字第一次响彻全国,是 2021 年东京奥运会。14 岁的她在女子 10 米台决赛中,三跳获得满分,总分断层领先,连解说员都忍不住惊叹:“这哪里是跳水,简直是水花消失术!” 镜头扫过她的脸,稚气未脱的脸上带着超越年龄的冷静,只有在听到成绩时,才露出一丝腼腆的笑。
很少有人知道,这 “消失的水花” 背后,是数不清的伤痕。10 米台的训练,每天要从跳台上跳下几十次,膝盖与跳板的撞击、入水时水的冲击力,对身体的损耗极大。全红婵的教练曾透露,她的膝盖上常年带着淤青,有时候训练到深夜,会偷偷躲在角落里揉腿,却从不说 “疼”。“她知道自己基础差,别人练一遍,她就练三遍,别人休息了,她还在池边琢磨动作细节。”
进入成年组后,身体的变化给她带来了新的挑战。10 米台对体重的要求近乎苛刻,哪怕增重 1 公斤,都可能影响空中姿态和入水角度。为了保持竞技状态,全红婵不得不严格控制饮食。她曾在采访中坦白:“特别想吃辣条和奶茶,但教练说不行,怕体重涨了动作变形。” 巴黎奥运会前的备战期,她的食谱里只有水煮蛋、鸡胸肉和蔬菜,连家人寄来的家乡特产,都只能看着队友吃。
高敏在谈及全红婵的伤情时,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跳水就像包饺子,馅儿多了褶子捏不紧,体重稍不控制,动作就容易出偏差。” 这位 “跳水女皇” 太清楚其中的艰辛 —— 她自己当年为了控制体重,曾在训练馆的角落里放一台体重秤,每天早晚各称一次,哪怕多了 0.5 公斤,也要加练一小时消耗掉。“运动员对身体的控制,已经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这种压力,外人很难想象。”
全红婵的伤病,正是长期高强度训练的累积。据广东队透露,她的肩伤和腰伤早在 2024 年多哈世锦赛后就有征兆,只是当时为了备战巴黎奥运会,她选择带伤坚持。巴黎奥运会上,她与陈芋汐的双人 10 米台实现三连冠,单人项目也拿到银牌,领奖台上的笑容依旧灿烂,但下来后,她悄悄对教练说:“肩膀有点抬不起来了。”
奥运会后的休整期,伤病终于 “爆发”。一次常规训练中,她在完成 5253B(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屈体)时,因肩伤发力不稳,入水角度出现偏差,虽然没有造成严重伤害,但队医检查后坚决建议:“必须停训治疗,否则可能留下后遗症。”
ballbet贝博
于是,全红婵错过了世锦赛选拔赛。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 对运动员而言,错过大赛意味着状态可能下滑,意味着会被年轻选手追赶。但她在日记里写道:“教练说,先养好身体,才能跳得更远。” 这句孩子气的话里,藏着超越年龄的清醒。
“全红婵的情况,太正常了。” 高敏在接受采访时,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这位中国首位跳水奥运冠军,在 1988 年汉城奥运会和 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实现女子 3 米板两连冠,职业生涯从未输过一场国际大赛,但她的运动生涯,同样充满伤病与停赛。
“我 22 岁就退役了,不是因为不想跳,是身体实在扛不住了。” 高敏回忆,她的腰椎间盘突出在巅峰期就已严重,每次训练前都要吃止痛药,有时候疼得站不直,就在池边趴着做恢复训练。1991 年,她曾因伤停赛三个月,那段时间里,“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腰,看看今天能不能训练”。
但正是那段停赛期,让她学会了与身体对话。“以前总觉得‘坚持就是胜利’,受伤后才明白,懂得休息也是一种能力。” 高敏开始研究康复训练,向队医请教如何保护腰椎,甚至自己画动作分解图,琢磨如何在减少伤痛的前提下保持状态。“后来我发现,停赛不是放弃,是换一种方式积累 —— 积累对身体的认知,积累对动作的理解,积累重新出发的勇气。”
这种 “停赛期的智慧”,在跳水界代代相传。伏明霞 16 岁时因颈椎伤病暂退赛场,休整一年后重返巅峰,成为奥运史上最年轻的三冠王;陈若琳在伦敦奥运会前遭遇肩部手术,停训半年后,依然实现女子 10 米台奥运三连冠;就连全红婵的搭档陈芋汐,也曾在 2022 年因生长发育带来的身体变化,成绩出现波动,通过调整训练计划,才重新找回状态。
高敏特别提到全红婵对体重的控制:“她这个年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强行压制体重,不仅伤身体,还可能影响发育。这次停赛,或许能让她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喘口气,找到更可持续的训练方式。” 她建议全红婵 “把体重当成朋友,而不是敌人”,就像她当年做的那样 —— 通过科学训练增加肌肉量,而不是单纯节食减重。
在广东队的康复基地,全红婵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进行一个小时的物理治疗,用针灸和推拿缓解肩腰疼痛;上午在康复师指导下做核心力量训练,用弹力带练肩部稳定性,用平衡球练身体控制;下午会看自己的比赛录像,在白板上画动作轨迹,和教练讨论技术细节;晚上则是心理辅导课,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和焦虑。
“以前觉得训练就是‘跳得越多越好’,现在才发现,‘想清楚再跳’更重要。” 全红婵在给队友的信里写道。她的康复日记里,贴满了动作分解图,每个图旁边都有批注:“这里肩要收紧”“入水时头别太低”,字里行间,是一个运动员对自己的重新认知。
全红婵的特殊性,在于她成名太早。14 岁奥运夺冠,15 岁世锦赛摘金,16 岁成为双料冠军,她的成长轨迹被无数镜头聚焦,“天才少女” 的标签像光环,也像枷锁。
“大家总觉得‘天才’就该一路赢下去,却忘了她还是个孩子。” 高敏在采访中直言,过早的关注对年轻运动员未必是好事。全红婵曾在一次直播中被问到 “输了怎么办”,她愣了半天,小声说:“不知道,从来没想过。” 这种 “只能赢” 的心理暗示,让她在训练中更加拼命,甚至在身体不适时选择隐瞒 —— 这次肩伤的加重,就与她某次训练中强忍疼痛完成高难度动作有关。
停赛期间,心理辅导成了重要课程。心理老师没有直接聊 “输赢”,而是带她做 “情绪日记”:开心的时候画个笑脸,难过的时候画个哭脸,紧张的时候画个问号。全红婵渐渐发现,原来自己不是 “只能赢”,难过和紧张都是正常的。有次她在日记里画了个大大的哭脸,旁边写着:“今天康复训练没做好,有点难过,但教练说慢慢来。”
这种 “允许自己不完美” 的心态,是她从未有过的体验。过去的训练里,她对自己要求极致严格,一个动作练不好就会哭鼻子,甚至半夜偷偷去训练馆加练。现在,她学会了对自己说:“今天没做好,明天再试试。” 这种转变,被教练看在眼里:“以前她像根紧绷的弦,现在终于有了点弹性,这才是长久之道。”
更重要的是,她开始有了 “运动员之外的生活”。康复训练之余,她会跟着队友学画画,画得最多的是跳台和泳池;会和家人视频,听妈妈讲家里的琐事,说 “等回去想吃她做的虾饺”;甚至会看同龄人喜欢的综艺节目,偶尔跟着里面的歌曲哼两句。“以前觉得除了跳水,什么都不重要,现在才发现,生活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这种 “松弛感”,恰恰是顶尖运动员最需要的。高敏回忆自己当年的停赛期:“那时候我开始读书、学英语,甚至去看话剧,这些看似和跳水无关的事,反而让我跳出‘必须赢’的执念,更享受运动本身。” 对全红婵而言,暂时离开赛场的喧嚣,或许能让她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跳水?除了金牌,这项运动还能带给她什么?
距离 11 月的全运会还有不到三个月,全红婵的康复进展顺利。队医透露,她的肩伤恢复良好,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跳跃训练,腰伤也在逐步好转,“只要不急于挑战高难度动作,参加全运会没问题”。
但比起 “能否夺冠”,更值得关注的是她将以怎样的状态回归。全运会的赛场,对全红婵而言有着特殊意义 ——2021 年陕西全运会,她在这里拿到女子 10 米台冠军,完成了从 “奥运新星” 到 “全满贯” 的关键一步;2025 年的广东全运会,她将在家乡观众面前,完成伤后的首次正式亮相。
教练团队并没有给她设定成绩目标,只是计划让她先参加双人项目,再根据状态决定是否出战单人。“对她来说,全运会不是‘复仇’,而是检验康复效果的舞台。” 广东队主教练何威仪说,“我们更看重她能否在比赛中找到节奏,重建信心。”
这种 “慢慢来” 的态度,得到了前辈们的认可。陈若琳在社交媒体上给全红婵留言:“别急,我们都等你。” 伏明霞则通过朋友传话:“伤病是运动员的必修课,跨过这道坎,你会比以前更强。” 这些曾经与伤病抗争过的前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她: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受伤,而是受伤后依然有站起来的勇气。
全红婵自己,也在康复日记里写下了对未来的期待:“想跳好每一个动作,不管分数多少,只要自己满意就好。” 这句话里,没有了过去的 “必须赢”,多了几分对运动本身的敬畏 —— 这或许是她在停赛期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赛场之外,粉丝们的态度也渐渐平和。曾经刷屏的 “一定要卫冕”,变成了 “好好养伤,我们等你”;曾经苛刻的 “不能有一点失误”,变成了 “健康比金牌重要”。有网友在她的训练视频下留言:“想起你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样子,那时候大家只希望你享受赛场,现在也是。”
这种转变,或许正是全红婵此次伤停带来的意外收获 —— 让所有人都明白:运动员不是机器,他们有血有肉,会受伤,会疲惫,会有状态起伏。比起 “永远夺冠”,更动人的是他们在伤病与挫折面前,依然选择热爱、选择坚持的模样。
全红婵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竞技体育最真实的一面 —— 荣耀与伤痕并存,巅峰与低谷交替。在这个 “唯金牌论” 渐渐淡去的时代,人们开始更关注运动员作为 “人” 的成长,而非仅仅是领奖台上的瞬间。
高敏在一次讲座中说:“我见过太多天才少年,因为太想赢而透支身体,最终早早离开赛场。真正能走得远的,都是懂得‘停下来’的人。” 她以全红婵为例,“她现在的停赛,不是退步,而是为了走得更稳、更远。18 岁的年纪,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会与伤病共处,与压力和解。”
这种 “停步的智慧”,不仅适用于运动员。在这个追求 “内卷”“加速” 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钟,拼命向前跑,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自己:身体是否吃得消?内心是否真的快乐?全红婵的伤停,像一记温柔的提醒:有时候,慢下来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新加坡世锦赛的跳水池里,年轻选手们正在激烈角逐,水花飞溅,掌声雷动。而在广东的训练基地,全红婵正小心翼翼地踏上跳板,做着简单的起跳动作。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身上,她的脸上没有了过去的紧绷,多了几分从容。或许,当她再次站上赛场时,未必能像过去那样跳出那么多满分,但经历过伤病与停赛的她,一定会比以前更懂得:跳水的意义,不止于金牌,更在于每一次起跳、每一次入水时,那份对热爱的坚守。
18 岁的全红婵,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读懂成长 —— 成长不是一路狂奔,而是带着伤痕依然选择前行;不是永远完美,而是接纳不完美后依然全力以赴。就像高敏说的:“真正的冠军,不是永远站在最高处,而是在跌落时,能笑着对自己说:‘没关系,再来一次。’”
我们期待着在全运会的赛场上,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重新跃起。无论成绩如何,那个曾用 “水花消失术” 惊艳世界的女孩,早已在停赛的时光里,完成了一次更重要的跳跃 —— 从 “天才少女” 到 “成熟运动员” 的跳跃,从 “为赢而跳” 到 “为热爱而跳” 的跳跃。这,或许比任何金牌都更有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