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第二天,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这样的会议,有着这么多来自国内外的教授和专家联袂出席,我们相信这将是一次具有重大文化历史意义的活动,祝贺大家能够亲身参与其中,也预祝收获满满。
为了大家能够对数论、瑜伽和佛法的渊源、历史和关系,建立一些基础认知,以便大会期间更好吸收和消化,此前,陈思院长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数论如何支撑瑜伽哲学与启发佛法诞生”讲座。
讲座是陈思院长本着完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从历史、现实和常识出发,还原了数论的起源和意义,告诉我们数论哲学在三千多年前所针对的人类共同困惑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其与瑜伽和佛法的关联,并且,为什么这样的思考和方案,在当下和未来,依然跟我们的生命思考息息相关。
以下为陈思院长讲座内容的文字版,由徐静基老师整理,分享给大家,以便大家更好学习和理解。
《瑜伽与数论哲学年会》我们已经邀请了全球各地的瑜伽老师、哲学和历史的教授、专家和学者,一起来帮助我们梳理瑜伽哲学和数论哲学的框架。
这次的直播、介绍,可能更多的是类似于前传,或者说是历史框架的梳理和铺垫,希望能够用尽量简单的、浅白的介绍,让大家了解一下瑜伽哲学是什么来的?或者所谓的数论哲学是怎么来的?
我知道数论哲学在中国读者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或者是挺陌生,即便是非常热爱印度佛学或者是佛教徒,对于数论哲学的也不了解。因为数论哲学在佛教里面,长期是被当做是批判的靶子,或作为映衬佛法的一些见地,所以也没有非常正面的研究数论派。
但实际上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必要,让数论派重新回归到我们广大的瑜伽爱好者、佛法爱好者、佛教徒和包括目前的心理学爱好者的视野里面,无论我们以后要学习它也好,还是要批判它也好,有一个对数论派的完整的、齐备的介绍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建立了数论派的数据库、文库,那么对于我们以后系统的学习数论派,或者更加系统的向它借鉴、参考、对它提出批评,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工作。因为在印度数论派作为这么重要的一个哲学流派、思想流派,它成为了瑜伽哲学的框架。
我们知道看帕坦伽利《瑜伽经》的时候,我们明白整个《瑜伽经》的底层框架是数论哲学,所以不明白数论哲学,不了解它的大的框架,我们是没有办法了解《瑜伽经》的,这个大家也都不陌生。
但是可能对于很多人尤其是佛教徒来说,说数论派直接启发了佛教的诞生,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我待会儿也会介绍一下。不过我可以提前把一些信息先透露出来,比如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悉达多后来在菩提树下开悟成佛了,他被后世尊称为佛陀或者叫释迦摩尼。
释迦实际上就是他的家族的名称,摩尼是宝藏或者说是圣人,简单的来说悉达多这个人是我们释迦族的圣人,或者说是释迦这个家族的宝物、宝藏。
你们知道佛陀所在的国家叫什么名字吗?这个国家叫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tu),迦毗罗(Kapila)是人名,卫国是小国的意思。迦毗罗(Kapila)是数论派的创始人,即佛陀所在的国家是由一群数论派的追随者、研习者或者徒众共同创立的,我先说到这里。
回到历史现场、数论派的创始人迦毗罗(Kapila)以及他所创建的数论派的哲学,它到底在讲什么?他们关注的是什么?或者说他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因为没有一个哲学体系不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的,是吧?
我们首先要知道印度的哲学它是从吠陀时代(吠陀时代更早的哈拉帕文明,我们就不提它了)开始,大家都在追寻一些世界的源头、问题的源头、存在的源头、一切原因、一切问题的源头,这些都好理解,这些在中国发生过,在印度发生过,在希腊也发生过。
比如我们知道古希腊有的人说源头是水,因为希腊是千岛之国,除了岛以外全是水,他们说所有的岛都浮在水面上,所有的植物动物生物也全依赖水才能够活着,所以产生这么一个念头,说水是一切的源头,恐怕是很正常的吧。
也有人说,火是一切的源头,因为你感觉到好像只要有生命,都需要有温度——火、煮熟的东西滋养着我们的生命,没有了太阳,一切生命都不存在了,火或者温暖、热量是一切生命的源头,也是一种自然的想法。当然还有原子,中国人说的气,都比较能理解,这都是常识。
只是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人类为什么会有这种追问的意识,追问一切的源头这一个动作或者特征就叫形而上学,我们一般对形而上学的意思不一定太清楚。
很多人认为形而上学就以为是抽象的意思,这个是形而上的,在中国的环境里面,形而上大致的意思是指这个东西不那么具体,比较抽象,所以大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就会说是形而上,实际上形而上不是这个意思。
形而上,首先这个现象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古老的文明,但是形而上学,它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它的起源是跟亚里斯多德是有关系的。亚里斯多德曾经整理所有的当时的学问,有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数学等等,把各种学科分门别类都整理好了。
但是他的学生,包括对于所有的东西都做了分类以后,发现有一些学科是很难分类的。比如有生命的、可以走动的是动物学;有生命的、不能走动的是植物学;有数字可以计算的是数学;可视、可见、可丈量、可运动的叫物理学等等。
但是有一些体系研究的都不是数字、都不是行动、都不是丈量、都不是计算,有些学科是研究之前的所有的问题的源头。比如平时我们有父母,父母也有源头、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的父母,我们最早的父母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也可以研究某一张椅子,这椅子从哪里来的?我们知道它可以追溯到工匠。第一张椅子是怎么来的?也可以追问,人们的脑子里面怎么开始有椅子这个概念的,你是不是也可以追问?椅子作为一个整体,它的源头是哪里?
人类——而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我们父母也知道他的父母是谁?但是人类的源头是哪里?动物的源头是哪里?你能理解在思考的层面,这些很正常,都会被追问到吗?都会被思考到吗?
即任何一个文明,它在古代的思考层面必然而且自然会开始追溯我们所在的社会、族群、世界,最终是怎么来的?这一种人类的特征,它是跨越文化、跨越族群、跨越国家、跨越时代的。
但凡你是个人,你的智力是相当的,你总想搞清楚我们的源头是什么?我们可以存在,我们是怎么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这一趟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死后会怎么样?我们死了要去哪里等这些问题恐怕是人类这个物种所独有的。
在整个地球上面的所有的生物里面,恐怕也只有人类这一种类能够有觉知、有情感、有知识,但是他又知道自己会死亡,其他的动物:猪狗牛羊飞禽走兽,它们也能有觉知,它们也能用情感,它们也会有亲密、感情、恐惧等ballbet贝博等。
但是除了人类以外的其他的动物、植物,它们会知道自己是终将要死亡的吗?恐怕不会。所以你可以说人类不但有觉知,而且他知道自己终将死亡这个事情是匍匐——人类的一个优势,还是人类存在的bug——缺陷与漏洞,我们可以讨论,但这是作为人类的一个特点。
既然人类有了这个特点,那么人类因为会知道自己的死亡,也因为自己的死亡产生恐惧,希望搞清楚自己的来路去脉和这一次生命的意义的这个特点,这就跟形而上学的诞生是有关系的。
基于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搞清楚我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这次生命的角色、使命、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人类不知道自己终将死亡,这些问题恐怕都不会问出来。又或者说人类的寿命是无限的,人类可以永远存在,并且人类知道自己永远存在,那么这些问题恐怕也不会被问出来。
所以之所以有追问来源、追问意义、追问终极问题,这些是人类知道自己终将要死亡所发出的灵魂三问,什么叫灵魂三问?宿舍保安的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
而这三个问题,就是人类的灵魂三问:我们是谁?我们的本质、我们的真相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最终要去哪里?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原因,所以全人类在我们的文明、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这些问题是一定要被追问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追问,所以有了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最终我们会发现这些追问逐步地会被统合到一到两个的具体的问题上,譬如世界最终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决定性的力量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恐怕这些几乎是所有的哲学流派走到今天不得不面对的、不得不选择的立场。
唯物主义我们很熟悉,但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唯心主义,唯物和唯心之间还有分很多更细的流派,随着物质和精神的比例的不同,可以分成很多不同的哲学流派。
数论派就是在这么一个思考的背景下面诞生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它的结论并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而是可能物质和精神各有主体,来源独立,只是它们混在一起了,就形成了我们人、世间的万物。
如果我们能够有办法把精神和物质分开来,其实是所谓的达到的解脱,因为精神和物质在混在一起的时候,可能我们会产生很多的错觉、幻觉或者说困扰、痛苦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把精神和物质分开来,一是一,二是二,恐怕它们之间的纠缠所导致的所谓颠倒梦想就可以避免了。我打算用特别简单的话来帮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数论哲学?数论哲学它最终或者究竟是解决什么问题的?
形而上学是一个古希腊的词,或者说是西方哲学的词,但是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这一行为特征,什么行为特征?就是人类最终要追问本质:我们是谁?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而这个领域的追问和思考,又不是物理、数学、化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这些学科能解决的。
比如你是个数学专家,你能回答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吗?你是个金融学家,你可以解决你的生命本质的问题吗?你是一个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植物学家,你能回答你这一次生命的使命是什么吗?这就是为什么现存的所有的学科都不能够回答这些所谓的终极问题。
没办法,只好把它放到一个专门的门类里面,也就是这些学科以外的专门的门类,即世间这些相关的学科以外的类别——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中文翻译是怎么来的呢?是日本的学者提供的,它刚好符合了中国的传统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
这个日本学者攫取了这一句话来探讨我们的器世界、物理世界、一般熟知的世界的所有学科以外的终级的源头的这些学问,都归在形而上学的类别里。但凡探讨第一因的、终极的、第一动力这样的问题,都叫形而上学。
所以说在古希腊里面所谓的柏拉图、罗格斯、第一动力、上帝等,这些作为一切的源头、创造者、一切万物的背后的原因等等,探讨这些学问的都叫形而上学。
但是在中国和印度有没有符合形而上学特征的,是有的,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的,道这个概念,被认为是一切的来源、一切的背后的原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中国的道严格意义上又不符合西方的形而上学的概念。
因为道在一定程度上指的是规律,规律不能说它是背后的、不动的、静止的第一因,所以道是有一定的形而上学,但不完全符合。印度的很多学派,尤其是数论派其实是比较符合,它比道家的道的概念更接近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的概念。
因为它追问的是,我们这一切背后的根本是什么?数论派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这一切背后有两个根本不是一个,而且互相不能替代,互相不能够转化另外一个,或者通过另外一个或者遮盖另外一个,他们两个都是万物的源头,所以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不是一个源头,是两个。
就像古希腊说的,世界的源头要么是水、要么是火、要么是原子;在中国,要么是气,要么是道,或者是气和道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但数论派给出的答案是两个源头:一个叫普鲁萨Purusha,一个叫普拉克提Prakriti,这两个源头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为什么有道理呢?
我们观察一下,当我们看一个人的身体,看世间的所有物质,我们会发现它的物质性是非常强的,它有各种各样的属性,但是它没有精神和觉知。
比如一本书,它是没有任何的觉知的,你不能说这本书它是有一个觉知、一个灵魂的,当然一本书它有它的意义和精神所在,但你不能说书是有它的觉知和感知系统在的。
我们看到人会衰老,看到人这个物质体的变化,但我们又发现另外一个东西——精神,至少在我们熟知的人身上,除了物质体以外,还有人的精神和觉知,这个精神和觉知跟物质体一样还是不一样呢?
经过我们的观察,似乎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看我们的肉体衰老了,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精神状态还非常的年轻、非常的活跃。我们可以到了50岁、60岁,但我们的心境可以是18岁、20岁、30岁。
似乎我们的精神状态,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等等,并没有随着肉体的衰老而衰老。包括佛经里面也有一个这样的比喻,波斯匿王曾经举过例子,说我六岁的时候到河边,我看到河水的场景和我现在60岁到河边看到河水的场景并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观察。
另外一个观察,你会看到有一些人因为战争或者意外,肢体损伤了,甚至少胳膊少腿了,但似乎他的精神和记忆并不会随着他的肢体的丢失而变得残缺。那是不是可以说精神相对于肉体来说,或者相对物质的肉身来说,它是相对独立的,它们是两个东西,它们不是一个东西。
但是,你又会发现,虽然它是相对独立的,但似乎又互相影响的,这也是能观察得到的。比如你睡得不够,你的觉知和精神状态一定受影响;你肚子饿了,你的饮食、你的进食状态也会影响到你的精神状态和你的情绪、你的觉知水平,所以物质身也能影响你的精神体。
反过来也是,如果你情绪低落,你的认知有问题,你的身体状况、你的体能、你的行动力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反过来也有影响。
身体和精神相互相对独立,但又互相影响,那怎么办呢?你总得重点培养一个吧。我们看到一个现实的方案,如果你关注你的生命,你死后的世界,你当然希望想尽办法让自己活得有更长久的觉知或更长久的生命、更长久的存在感。这个恐怕不难理解吧,是吧?
历代帝王都在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案,外丹也好,内丹也好,古代的从秦始皇到汉代的几位皇帝,吃外丹,到明清时期的各种红丸案,包括清朝的雍正皇帝练内丹,都是在探讨长生不老的方案。
或者说有没有办法可以长久的保持我们的肉身和精神,让我们获得长久的觉知、长久的生命和长久的存在感,不外乎是两个,一个是精神和肉身都永久的保存;另一个是放弃肉身,知道肉身是搞不定的,直接先处理精神的永存。
古代的中国的道家有羽化升仙,整个肉身都转化成一种能量态,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会,那不就永久了吗?另外一个方案可能是类似于密教的虹光,整个身心、整个身体转化成一种光体。
我现在只是在说各家、各派、各传统流派提出来的方案,我并没有为任何一个方案做验证、做背书、做站台和做倾向,我只是说这是一直以来各个传统所希望达到的系统的效果,无论内丹、外丹,最终羽化升仙还是虹光身。
但是我想印度古代是比较现实的,其实你只要观察一下,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人看到任何一个人是带着肉体活着超过了150岁、200岁、300岁、400岁的,所以提供一个带着肉身永生的一个方案,可能是不太现实的。
这就是为什么你看现在的互联网老大,无论是Facebook的创始人,还是Google的创始人,还是我们中国的各个互联网大佬,像陈天桥等等,无一例外的都投资了生命科学项目。像埃隆·马斯克还投资了脑机接口,最终的指向:
第一,肉身尽可能长期的保存——所谓的抗衰老,能够活过一百岁最好到达两百岁,但是即便是100岁、200岁,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整个互联网界、科技界最终的目的是在考虑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觉知、我们的意识有没有可能数据化,并且上传到一个介质,最好是上传到一个互联网空间。
精神以数字化的形态,永久的、自由的存在于数字空间里,这是当代的或者说是未来的数论派。各位,数论派从来没有过时,它只是承载人类的欲望,承载着人类的诉求,承载着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意义的探索的不同时代的变体。
数字化意识上传到互联网空间里面,和数论派里面认为人体的觉知是相对独立的,可以通过不同的练习方法来增强我们的觉知,最终让我们的觉知获得独存,跟它的母体——普鲁萨Purusha、宇宙的觉知能够融合,大家看看这个结构是不是异曲同工啊。
所以在数论派的宇宙学里面,人类要达到终极的解脱,只有一条路,就是让觉知变得越来越清明,越来越独立,越来越稳定,越来越不跟物质混淆,越来越不依赖物质,越来越跟源自于普拉克提Prakriti的物质分离。
因为觉知是见者或者说是所知者、觉者,痛苦是从哪里来?根据瑜伽经,根据数论派,痛苦是把所觉知到、所看到的现象等同于自己。比如从身体层面产生的饥饿、困苦、睡眠问题、衰老问题,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等的所有的情感困扰、抉择都混淆成自己。
但是当你足够的独立,足够的强大,并且在三摩地的阶段里面进入了独存阶段,觉者就可以独自照耀,你的觉知、你的精神体不在跟普拉克提Prakriti所演化出来的所有的状态混淆,此时,根据数论派,你就像一壶安静的水,能够非常完美的倒映出蓝天白云。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这个结果其实就是你的个人灵魂、个体灵魂(阿特玛)最终融入母体,也就是宇宙觉知、宇宙智慧的途径,这就是所谓的数论派或者在《瑜伽经》里面对我们呈现的一套所谓的解脱之道。
所以你会发现在印度的所有的修行传统里面,它非常注重、强调提升我们的意识,阿育吠陀也希望我们提升我们的觉知,让我们清明、愉悦、轻快,冥想让我们保持警觉,保持清明,保持觉知。
觉知要稳定,要警觉,正念冥想等各种冥想,包括瑜伽的练习,无一不在帮助我们强调觉知的培养,觉知的提升,觉知的稳定,觉知的专注,觉知的不受干扰,觉知的独立,觉知的成长。你们明白这个意图了吗?或者背后的逻辑了吧。
所以在一些修行体系里面,我们被告知你的觉知要清明和稳定到你甚至可以看着自己入睡,看着自己做梦,看着自己进入深度睡眠,也就是说睡眠都不影响你的觉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最终你甚至可以清醒的看着自己进入死亡,这是不是很有意思?
当你看着自己进入死亡,看着五大的分解,看着自己的觉知甚至离开自己的身体,融入更大的宇宙的觉知状态里面,这个觉知状态在不同的系统里面会形容成不同的去向、不同的佛果等等。
这个觉知在后面也会被不同的传统解读成不同的名词,比如如来藏、阿赖耶识等等,但整个框架、整个哲学的底层逻辑就是这个。
人类最终知道自己是要面临死亡的,既然我们要面对死亡,我们有恐惧,但我们又想永生,那我们就要处于很现实的方案、我们最终是要考虑肉身的永生,还是精神的永生,还是精神和肉身一起永生。
从最务实的角度,你并没有看到过任何一个人的活过、超过100岁或150岁,在古代的时候,所以最现实的方案可能是考虑提升你的觉知,提升你的精神,让你的精神能够独立的、强大的、完整的面对睡眠,面对死亡,在肉身消亡之后,能够独存。
或者带着觉知地进入到下一个投生或者带着觉知的去到另外一个境界、另外一个状态,但是我的意思是数论派就是意识这个问题的最早的理论框架,或者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框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数论派要回答很多的质疑,所以它还是要回应很多的提问,譬如,整个宇宙、整个世界是从普鲁萨Purusha、普拉克提Prakriti来的,那他们是怎么样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天地宇宙万物和我们人类的千姿百态。
迦毗罗(Kapila)要回答、回应这个问题,最终创建出一个整个的我们叫做宇宙观的架构,即这个宇宙是怎么样从只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基础状态,变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千姿百态,这是整个数论哲学的宇宙演化的逻辑。
这整个宇宙的演化的逻辑,我今天不展开讲了,因为我们有足够高级别的专业的专家跟我们一点一点的分析,我们今天只是做一个叫数论前传,让大家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数论哲学这样的认知?它是源于一种什么需求?它希望解决什么问题?
你可以把埃隆.马斯特的人类意识数据化上传到云端,并且脑机接口技术,这是新时代的数论解决方案。你会看到我们的这个数论哲学是给予它那个时代的水平和认知能力,给我们创建了普鲁萨Purusha、普拉克提Prakriti,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了晃动?而晃动又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出现?
比如说以三种不同的属性或者说运动、属性、状态以及不同的运动的比例结合,演化出了23种形态,这23种形态在数论派的认知里面,就可以理解为世间万物不外乎就是这25种形态。
比如它把五大元素、五种行动器官、五种感受器官、地火水风空五大元素、色生香味触法感观,还有我们的心意、智性和我们对自我的觉知,整个就开演出我们所知道的整个宇宙、世界、社会和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了。
你认识的东西不外乎是地火水风空,你跟地火水风空的接触,不外乎是通过色相声味触法,获得跟他们接触,不外乎是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不外乎是通过手、脚、口等身体的各个器官(膀胱)在跟它们接触,还有你对自己的认识,因为要区别于他人,然后你还有一个辨别能力,所以这整一个宇宙的演化和我们的身体的架构,数论派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这是一个从根源到万物的演化,练瑜伽、修行佛法的目的是通过练习从我们的身体所具备的五鞘一层一层的往里,所以数论派讲的是宇宙是怎么来的,它是怎么演化的。
而瑜伽的练习是讲我们如何通过自我的练习逐步的往内进行转化、内化,穿透我们的生理、能量、情绪、认知,还有我们的心意的波动,回到稳定的觉知,由稳定的、独存的、强大的觉知跟源头普鲁萨Purusha重新连接在一起。
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就是数论派的意识上传、意识回归和意识永存、永生的方案,我们从这个方案里面,如果您熟悉佛法,您也会看到唯识宗的八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种子等等的这些基础。
譬如说,古希腊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只告诉你,人间的一切,天上都有个理型,但是他绝不解释这个理型到人间的千姿百态,是个什么样的演化过程。
数论不同,他都会告诉你天上的理型是Purusha(精神)和Prakrti(物质),然后两者之间是如何发生碰撞,然后如何变成了25谛,然后25谛又如何构成了世间的万物的形态。
然后,人要从世间万物这种纷繁复杂的状态中还原,回归自我,回归到宇宙智慧原点又是个什么过程?这数论都给你讲清楚了,太厉害了。
所以说佛陀出生在一个以数论派创始人为国名的国家,出家的时候又是以数论派的老师和瑜伽的练习为基础获得的证悟,那么我们说佛法的诞生基于数论派是没错的,当然佛陀在修行了六年以后,基于他个人的感悟和智慧,又对数论派的解释系统包括修行技巧都做了全面的创新,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们今天的介绍大致的先到这里,至于数论派的各种神话、传说,关于迦毗罗(Kapila)的各种神话故事,这些不是我们感兴趣的,我们感兴趣的是对我们身心的转化、跟我们的瑜伽练习有关、有帮助的理解。
请问现在社会真的可以实现我们刚才说的终极解脱吗?真的可以能够觉知清明不在乎物质吗?
回答: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如果通过瑜伽的练习或者冥想的练习,通过止和观的练习,是可以让我们的整个身心澄明、安定下来的,觉知是可以变得更加的专注、独立、强大、稳定,当你有一个这样的精神和觉知状态,你去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时候,你大体会被认为是一个有超脱思维的、理性的和智慧的人,你不容易陷入到情绪和鸡毛蒜皮的纷争里面。
至于说我们通过瑜伽的练习,通过佛法的冥想的止观修行,还是通过现代的脑机结合,进行我们意识的数据化,或者两者结合、古今结合,是不是更好?我们不知道。
我们只能说,在古代有很多修行人达到了类似的境界,我们的同代人也有很多人正在走在这条路上,我们都听说过他们在这条路上修行的时候的一些感受,比较吻合瑜伽经、数论派所描述的这些内容或者这种境界,所以至于我们最终能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描述境界,我坦白地说我自己不知道
回答:大概是相同的。因为印度正统六派哲学里面,瑜伽和数论派其实是姐妹学科,他们是互相支撑的,数论派的人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练习体系,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数论派的实践方案就靠瑜伽来完成。
而如果你是练瑜伽,希望知道一个身心的转化的路径、步骤和方向,它会鼓励你去学习数论派。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两个一定是一致的,瑜伽和数论派里面所提到的purusha和prakriti是一个东西,这个是没有疑问的。
至于进一步的深入讲座或者书籍,我们认为接下来的这一次瑜伽与数论哲学大会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2022.1.20号开始,来自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哈他瑜伽项目的主管、主任亲自领讲,还有来自美国的非常优秀的一位《瑜伽经》、瑜伽哲学的老师,还有来自印度的几位老师。
我们可以看到数论与瑜伽年会的介绍里面有来自英国、美国、印度和国内的八位老师,共同帮我们更加细致地、系统地打开这个大门,所以期待大家的参与,让我们比较系统地走到、走上这条瑜伽、数论包括佛法的道路上。
我是认为特别特别应该听的是心理学相关的人士,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数论派就是古代印度的身心或者说心灵结构的学问,通过数论派的整个身心的架构,包括瑜伽的练习,非常有利于我们了解我们的身心状况,达致我们的精神的、心理的健康。
所以我们的这次瑜伽与数论年会是由瑜伽、数论、心理学的研究,荣格——心理学的泰斗其实就是数论派和瑜伽经的研究者,他的集体无意识,你可以理解为就是瑜伽和数论派里的一些单词,比如萨姆斯嘎拉这样单词的变换,了解现代的哲学和心理学的源头是非常必要的。
回答:因为答疑时间有限,我只能说他们之间是可以分开的,只是说数论对瑜伽修行的指导,用的时间长,实践的人多,效果比较显著。所以作为一个稳定的瑜伽和数论派的结合方案是比较安全,也比较有效,鼓励大家把它结合起来。
回答:恐怕也没有时间详细回答了,专注有很多的方法,不外乎是你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一个点上,从很短的时间——一分钟到五分钟,十分钟,20分钟,半个小时,逐步的延长你对某一个东西的专注程度。
只要你走神了,不要责备自己,不要有愧疚感,很正常,每个人都会走神,你只要把专注力再回到那个点上就可以了,这个点可以是任何一点,可以是鼻尖,可以是手指头,可以是笔头,可以是放在前面的一只香,甚至是你数数,可以是你鼻息进出鼻孔的感受,甚至也可以是你数数或者念诵咒语的声音,甚至你想象的你尊敬的一个神或者佛或者一个亲人的形象,都可以。
任何有助于你的注意力稳定在一个东西上面的练习,都叫专注的训练,都叫止——舍磨他,舍磨他指的是身心管理、身心修行的第一步,不论任何的流派,没有身心的专注,没有能量的管理,就没有内在的旅程,所以止是一切修行的开端。
《瑜伽与数论哲学年会》今天的直播将于16:00开始,还没有加入直播的同学抓紧咯,别错过更多精彩内容~